English

简体中文English

雪达:同心共创百年品牌
来源:爱游戏app官网下载    发布时间:2024-06-27 00:35:52

  “你是到雪达总部还是到其中的哪个工厂?雪达太大了,这里有很多雪达的工厂和办公地点,得看你去哪一个。”走在即墨南泉街道上,随便拉住街头的一个本地人问及“雪达怎么走”时,热情的当地人差不多会给你上面一套说辞。然后,再根据你要去的地方,如数家珍地详细告诉你该如何走、怎么拐,然后一路走下来基本准确无误。

  这就是雪达在南泉的影响力,以至于我们今天再来讨论“南泉得天独厚的地缘优势促成了雪达的飞黄腾达”还是“雪达只争朝夕的创业劲头培育了南泉的经济之泉”已是多此一举。

  众所周知的是,从雪达集团董事长张世安1984年接任第九针织厂厂长开始,雪达一路高歌猛进,利用改革开放创造的发展环境,对外寻找商机接连建立多个合资企业,对内大搞研发提升、管理创新、多元化布局,30多年,硬是把这家偏安于即墨西南角的针织小厂发展成为中国服装行业百强企业、即墨“中国针织名城”招牌企业,赚取外汇、解决就业、环境保护、扶贫对接……在不同的发展时期,雪达都勇于承担企业使命,不仅实现了企业规模的壮大,而且在功成名就之后造福一方。

  雪达连续多年位居中国非公有制企业500强,获得了全国服装行业百强企业、全国守合同重信用企业、全国诚信守法乡镇企业、中国针织行业优秀科学技术研发企业、全国优秀民营科技公司发展贡献奖、山东省富民兴鲁劳动奖状、省级文明单位、青岛市非公党建十佳示范点、青岛市五星党组织等众多称号,荣耀加身。展望未来,正在进行动力传承的雪达,践行品牌化和多元化发展的雪达,还将持续攀上新高度。

  1975年开端,中国经济界发生了一件引人注目的大事,就是进入核心。在1975年领导的整顿,是值得在中国历史上大书一笔的大事。

  1975年对雪达意义非凡。11月21日,即墨县南泉公社一家只有6名员工的小厂,录用了一个19岁的年轻小伙,这家小厂当时主要从事磷肥、石灰的生产,为了增加营收项目,还收购附近村庄棉纱手套再销售出去赚取差价,这个19岁的小伙子就是张世安,而这家小厂就是雪达集团的前身。斯时,高中毕业的张世安只是厂里一名普通工人。

  “那时候,这一片都是空地,杂草丛生。那是我毕业后的第一份工作,从一线工人干起,搬砖建厂房、用棉线织袜子、四处推销,啥活都干,不怕吃苦。”张世安指着窗外大片整齐的厂房说。直到今天,他对当年企业的弱小还记忆犹新。

  那是中国经济发展酝酿急剧变革的时代,在日趋重视经济发展的大潮里,企业按部就班地发展。1976年企业更名为即墨县南泉公社针织厂,开始生产尼龙加底球袜;1978年底转产腈纶绣花羊毛衫;1979年开始生产名闻全省的腈纶起绒多用领(也叫三用帽)和腈纶起绒长条围巾,绣花长条围巾; 1981年企业更名为青岛南泉针织厂;1983年再次更名为青岛第九针织厂,将主导产品定位为高中档针织内外衣。

  在物质极度匮乏的艰苦创业年代,张世安和工友们怀着无限的创业激情克难奋进,不断对企业及产品进行探索、积累和定位,他的才能和突出表现受到领导的青睐,先后走上了车间主任、副厂长等管理岗位,1984年出任厂长,成为企业掌舵人。

  在经历了建厂初期的探索与定位后,上世纪80年代,企业进入了稳步发展时期,先后生产腈纶棉毛“群芳”牌春秋衣裤、尼龙和棉线老头衫、丙纶连衣裙和童装等产品。在原料依靠国家调拨、产品由国家包销的计划经济时期,张世安带领企业对内钻研技术开发新产品,对外主动与有关部门对接争取所需资源,先后与海军部队、国家体委和纺织品进出口总公司建立合作关系, 1982年3月在山东省第一家生产尼龙兰白条海军衫、尼龙彩条衫和棉纱兰白条海军衫,1984年开发生产出了涤棉交织毛圈布“99”婚礼套装;1985年研发生产涤棉交织“玉侠”牌运动服,1986年与国家体育委员会合作,生产“十佳”牌涤棉交织运动装、膨体腈纶“百岁套装”“儿童套装”,同年10月生产紬丝棉交织套装出口美国。

  在中国纺织服装工业“上青天”时期,雪达人不断积累壮大的研发生产实力和突出的业绩受到了国家有关部门的青睐和关注,成为我国海军“海魂衫”定点生产企业,与国家体委合作研发生产的“十佳”系列运动服成为各大体育赛事用服和轰动国内市场的紧销商品。企业先后荣获“振兴青岛建功杯”,青岛市先进乡镇企业、最佳乡镇企业、“十佳企业”、文明企业、明星企业、节能企业等殊荣;生产的“玉侠”牌涤棉交织运动服先后被青岛市、山东省和农业部评为优质产品;生产的紬丝棉混纺纱毛圈衣荣获青岛市科技成果三等奖、山东省科技进步三等奖,被纺织工业部丝绸管理局评为优质产品;生产的“晓波”牌紬丝棉混纺绒布童套装被国家农业部评为优质产品。企业于1991年10月被评为中国乡镇十大百强企业,成为青岛市针织服装骨干企业,农业部全国中型(二档)企业。

  “当年进厂的时候,我无论如何也想不到我会坐上厂长位置,也没有想到厂子会从一个濒临倒闭的集体企业变成今天的集团公司,我已将自己完全融入到这个企业中了。”张世安表示。

  今天从反思者的角度来回顾张世安早年的创业历程,可以发现他的个人性格因素在其中扮演重要的角色。

  首先是践行勤俭。张世安带领雪达从一针一线开始做起,不怕吃苦,勤劳朴实,苦尽甘来。在计划经济时代都能恪守勤俭,为后来在中国特色市场经济体制下如鱼得水的快速发展奠定了基础,这种精神已经成为雪达的企业基因。

  其次是重视品质。张世安是一个比较重生产情结的人,这也使得雪达此后的成长路程一直把生产放在至关重要的位置。“可以说,如果一个不懂技术,不懂生产的企业家,无论如何也算不上一个高明的企业家。”当他已经是厂长时,也曾无数次地在生产车间和工人一起装箱。

  再次是恪守诚信。做出口加工必须严格按照合同交期交货,切实履行对客户的承诺。雪达集团从成立之初就确立了诚信第一的经营原则,把诚信放在首位。雪达集团先后获得全国质量守信企业、省级守合同重信用企业、中华人民共和国AA类企业等称号。

  张世安出任厂长初期,计划经济色彩还相当浓郁,当时企业生产原料靠国家调拨、产品靠国家包销,倒也红火了几年。然而,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雪达集团如同其他企业一样,很快被市场经济的大潮推到了生死存亡的十字路口,企业经营举步维艰。

  当时国内针织服装行业在先进的外资企业冲击下,整体面临优胜劣汰的局面。张世安深知雪达的资金、技术装备和管理无法与外资企业抗衡,必须引进国际上先进的技术、管理和雄厚的资金为我所用。

  “那时候我的梦想很简单,只要工人们有活干,能吃上饭,别下岗。”这是张世安当时的内心想法,这颗公司发展初心在此后的30多年来不曾有一丝一毫的改变。

  为此,他亲自负责招商引资,1992年与香港华兴洋行合资成立了本地区较早的中外合资企业——青岛华泉服装有限公司,紧接着又引进多家韩国、日本企业,与他们合资成立了青岛百利玩具有限公司、青岛华南服装有限公司、青岛华吉服装有限公司等5家企业。

  1992年是企业发展的艰苦岁月,企业管理水平落后、资产薄弱、工人素质偏低等诸因素的存在,导致产品质量低下,客户数量萎缩,企业抢占市场的道路越走越狭窄。在与青岛大统纺织开发有限公司初次合作阶段,送出一车货,被退回多半车,质量成为决定企业生死存亡的瓶颈问题。这段时期,有的职工思想开始动摇了,纷纷怀疑雪达长期存在的可能性,有技术、有业务的人才不断外流,一般工人也大多混天度日,摇篮中的雪达危在旦夕。

  “不能让企业倒下!”张世安横下一条心,在哪里跌倒就在哪里爬起,哪里亏损就从哪里找回,他带领人事部门人员上北京下深圳广募人才,不断壮大技术、管理人员队伍,派遣人员到豪门内衣等大集团公司虚心学习取经,严格加强内部管理,逐步形成了一套以“人和、创意、勤俭、求实”为理念的内抓管理,外拓市场的科学模式,构建起支撑企业发展的牢固框架。功夫不负有心人,张世安凭着坚韧不拔的人格特性,带领企业突破了质量难关,企业发展渐渐露出黎明前的曙光。

  那是一个企业发展的神奇时代,也是企业高夭折时代。以至于经济学家魏杰1997年2月21日在《南方周末》撰文写道:“这是一个大浪淘沙的阶段,非常痛苦,我估计再过10年,现在民营企业200个中间有一个保留下来就不简单,垮台的垮台,成长的成长。”雪达不仅成为保留下来的不简单的企业,更成为逆势生长的企业,这和企业的执着求索、清晰判断有着紧密的关系。

  步入稳步发展阶段后,张世安清醒地认识到:雪达要做大、做强,只有走国际化道路,ISO9002国际质量体系认证就是进入国际市场的通行证,没有它,企业的发展步履维艰。在董事会80%的人员投反对票的窘境下,张世安顶住压力,“一意孤行”,经过6个月的精心准备,严格的审查、认证,1997年9月23日,雪达集团在即墨市首家通过了ISO9002国际质量认证。在一丝不苟的英国SGS公司上海认证组宣读认证通过的那一刻,这条不折不挠的汉子热泪盈眶,正是他坚韧的人格特性,焕发出企业发展和煦的春天。1998年3月,青岛雪达集团有限公司成立。

  此后的2007年,雪达集团通过了ISO14001环境管理体系认证。在此基础上建立了一套完整的具有雪达特色的经营管理模式,通过管理凝聚人心、鼓舞士气,降低企业内耗和生产经营成本,提高产品质量和劳动生产效率,使雪达的管理水平取得了与时俱进的改善和提高。企业很快火了起来,2011年外销总收入达到8.9亿元。

  与日本商贸往来频繁的张世安还把日本管理模式注入雪达。实行了“六个日”管理法,即日计划、日组织、日指挥、日分析、日考核、日工资,使每个人工作计划明确、数据明确、问题清楚、措施得力。同时,推行5S管理法,加强现场管理和生产管理,围绕“不良品为零、新增库存为零、应收货款为零”的“三零工程”管理目标,按照考核标准,从严从细抓考核。这种“接单——评审——生产——交货——总结——再接单”的管理方式,荣获第八届山东省企业经营管理科学奖优秀成果一等奖。管理的不断完善大大提高了企业盈利能力,企业连续多年利税年增长30%以上。

  为了打造创新型企业,他先后选派了30多名技术业务骨干远赴日本研修,2000年,他亲自挂帅组建了雪达集团技术中心,几年后又组建了专家工作站,先后投资500余万引进了服装CAD系统、电脑测配色系统以及高端研发测试设备,并与山东省纺织科学研究院、青岛大学、日本东洋纺、东丽等单位建立了产学研合作伙伴关系,先后成功研发了改性亚克力、Ingeo纤维、锗纤维等众多新产品,多次填补国内空白,获得八项国家专利、四项国家重点新产品,多项山东省和青岛市科学技术进步奖。

  新产品的开发为雪达集团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开辟了一片广阔的天地,前来洽谈订货和合作的国内外客户与日俱增,雪达集团与多家世界500强企业建立了稳定的业务关系,形成了覆盖全国三十多个省市和亚、欧、美的广泛市场网络。

  著名财经作家吴晓波在《大败局》序言中记述:“如果我们要判断一家企业是否是一个稳定和成熟的企业,首先要观察的是,它在过去的两到三次经济危机、行业危机中的表现如何,它是怎样度过成长期中必定遭遇到的陷阱和危机的。”

  迈克尔·舒马赫是地球上开汽车最快的人。这位“速度的宠儿”在F1比赛中曾得过7次年度总冠军,举世无人可及。有人问舒马赫:“赛车最关键的技术是什么?”他说:“刹车。”开车最快的世界冠军往往也是刹车技术运用最优秀的。

  作为雪达这个纺织巨头的掌门人,习惯了高度扩张的张世安不仅是“开车快”“刹车好”,他还是一个更懂得和战略合作伙伴竞争合作的人,这种竞合能力使雪达不同于其他的专注制造端的企业,它更懂得利用自己的制造之长和战略合作伙伴的市场之长的博弈和合作,这是一家有着市场嗅觉的制造业企业。

  2008年,当国内绝大多数企业对即将到来的经济危机还未感觉明显时,雪达决策层即敏锐地觉察到太平洋彼岸的金融海啸必然要波及到中国、波及到实体经济。经过十几年的打拼,雪达集团在日本结识了一大批忠诚客户,有着稳定的销售渠道。如果放弃经营多年的国际市场,转而做国内市场,无疑是扬“短”而弃“长”。

  根据多年来对日本市场的了解,张世安认为,高档针织产品的消费主体应是中产阶级,在经济危机到来时,他们必定要削减消费计划,首当其冲的要把对正常生活、工作并无影响的高档针织类服装列为对象。但限于职场地位和生活习惯,也不可能有太大变化和太多降低,所以这个时期出口到日本市场的产品,应以中、低档为主,突出中档。由于措施得当,雪达集团在2008年下半年订单非常充足,特别是在外部市场环境日趋恶劣情况下,保证了职工队伍的稳定,实现了“只增员不减员,只增薪不减薪”的目标,承担起了良好的社会责任。

  这只是雪达对市场灵敏感觉把握的一个细节,雪达近年来对国外客户高举“我帮你推广新材料,你帮我扩大订单量”的策略。国外客户特别是日本的客户,对新型纤维的研发能力很强,但这些新材料的试用、推广在日本成本很高,为此雪达集团帮助日本客户在国内纺织企业推广,纺成纱后,雪达集团再做成面料或成衣,这些大客户因此帮助雪达扩大订单量,从而使双方形成了互相依赖,共同发展的伙伴关系。2009年,雪达公司出口订单不但没有减少反而同比增加了不少。其中,仅一个订单就达1300万美元,创造了雪达公司历史纪录,也是位居青岛市出口订单额前几位的订单。

  曾经,众多专家对青岛雪达集团有限公司贴牌生产的经营思路并不看好。他们认为,单纯的贴牌生产只是挣可怜的加工费,不利于企业的长期发展。张世安却不这样认为,他觉得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发展,每个行业分工逐渐细化,生产型企业同样重要,贴牌产品只要有自己的核心价值,照样可以成为这一领域中的佼佼者。事实证明,如今的雪达集团已由最初替人代工做“贴牌”生产,发展到开始打造自己的品牌。

  随着雪达的壮大,张世安担任过青岛市、即墨市、南泉镇三级人大代表,是即墨市人大常委会委员,先后荣获“青岛市劳动模范”、优秀员、山东省优秀厂长、经理,全国乡镇企业家、全国创业之星等荣誉称号。

  “任何一个企业的发展都得益于稳定的社会环境和锐意进取的时代背景,离不开党的领导和政府支持,雪达集团亦然。并且,这些荣誉代表的是我们集体,而不是我个人,假如没有那么多职工们的努力,我自己能有多大的本事。”张世安始终保持着谦逊的态度。

  随着企业发展壮大,动力传承问题也被摆上了日程。2015年,生于1982年的张皓回到雪达,辅助父亲执掌雪达集团,并于2016年9月18日担任总经理。

  相较于有些青年一代拒绝接班,作为家中独子的张皓却早早做好了回归的准备。从国外毕业后,张皓入职青纺联公司“拜师学艺”,慢慢摸透了纺织服装行业的门道。

  同样是做企业,与父辈喜欢谈质量管理、订单谈判、客户服务等不同的是,张皓更愿意谈电子商务、品牌战略、“一带一路”、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再向智能制造迈进,从他这一代就可以看出企业过渡升级的轨迹。

  所处时代不同、个人经历不同,也导致在一些管理细节上曾经出现意见不统一。一次在处理后勤人员、管理人员严重超标、人浮于事的现状,父子二人第一次有了分歧。张皓一次次与父亲沟通,慢慢地父亲同意试点,他先从后勤人员入手,引入竞争机制,大刀阔斧调整人员,员工积极性调动起来了,父亲终于放心接受。现在他筹划从各个分公司入手,逐渐引入竞争上岗的赛马机制。

  “我们之间遇到不同意见时,我会先谈自己的观点和依据,然后采用折中方案或者慢慢解决。父亲每天所想的就是让集团4000多人吃好穿好,这颗初心影响着我,也是我们处理问题的基本出发点。”张皓说。

  父辈的敬业对这位年轻的新动力缔造者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从上世纪八十年代末濒临破产的镇办企业,到如今辖设15个子公司的大型集团,父亲张世安靠的是敬业、拼搏,60多岁的父亲,直到现在还每隔8天值一次班,每次值班都把厂里角角落落检查一遍。在父亲的言传身教下,这种创业基因也复制到张皓身上。

  回集团上班的第一天,父亲叮嘱他做事就要兢兢业业、全情投入,不放弃。接班后,张皓学着父亲拉起了“拼命三郎”创业架势。

  每天早上5点起床,5点半从青岛家中出发,6点半到工厂。上班第一件事就是到各个子公司转一圈,了解生产、安全、交接班情况。一年三百六十五天,除了过年假期,张皓天天如此。别人说这样太辛苦了,为什么不配个司机,“我还年轻,配什么司机,让人笑话。”张皓笑答。

  面对一个与父辈截然不同的“新常态”、一个急剧变化的市场形势,张皓提出要多条腿走路、多元化发展,创品牌、走出去、电商营销,这些新的活力与发展模式,正在为传统产业输入新的转型活力。

  首先,高举品牌战略。“品牌是产品的灵魂,是企业的生命”,在张皓看来,虽然企业订单在增长,但是贴牌加工,并不是长久之计,必须发展自已的品牌和市场网络。在张皓的倡导和推动下,企业注册了“婴本”“咔伦奇”“贝可莱”等自有童装品牌,先后与国际知名品牌建立了战略合作关系,从设计生产、市场策划推广到线上线下营销网络的建设拓展,全方位向前推进。截至2018年8月,已先后在北京、上海等一线多家,累计营业收入过千万元。

  其次,开辟电商渠道。发展电商是张皓回归企业后,打响的第一炮,他组建了专业的电子商务公司——青岛智创盛世服饰有限公司,线上推广销售企业自有品牌,并与阿里巴巴“中国质造”建立了战略合作关系。近年来,企业的品牌经济和多元化经营业绩成倍增长。

  再次,实施海外建厂。在国内原材料涨价、用工成本持续增加、客户订单逐渐向东南亚转移的严峻形势下,张皓又提出走出去发展战略。2015年,走出国门在柬埔寨建成投产了雪达(柬埔寨)东昇纺织服装有限公司,技术含量高的订单在国内生产,其他订单在柬埔寨生产,在当前严峻形势下,企业订单量不减反升。

  原本准备扮演“扶上马送一程”角色的张世安,眼见儿子在接班人的角色上,举手投足间态度谦逊、礼数周全,透露出沉稳和实干,越发成熟干练,也大胆放心了。

  “树百年企业,创百年品牌”,雪达集团提出了打造百年雪达的企业愿景。从长远来看,雪达的目标是把企业建设成为令世界尊敬的全球化服装企业集团,像Uniqlo、Zara这些服装大牌公司靠拢。

  “我计划在5年内实现集团信息化改造,实现‘互联网+’生产、‘互联网+’管理的互联网模式运营,实现集团生产经营管理效率显著提升。同时计划加大技术研发投入,建立技术保障研发的优秀队伍,通过技术创新实现集团面料产品的高质量,实现服装款式新颖时尚,实现生产消费者满意的物美价廉产品。”张皓说。

  借改革开放春风发展起来的雪达集团,创业家张世安用胆识、激情和实干带领着企业在经营之路上一次次实现着阶段性梦想。站在改革开放40周年新起点上,雪达已不再仅仅满足于经营针织行业,还投资成立了东风汽车4S店、注册成立青岛捷泰有限公司、投资兴建青岛雪兴国际物流有限公司为针织服饰提供配送服务,将产业链拉得更长。

  围绕主业的多元化,近年来,雪达集团十分重视品牌培育,拥有雪达、晓波、婴本、卡伦奇等多个自主品牌,其中雪达品牌先后荣获青岛名牌、山东名牌、山东省著名商标, 2012年12月被国家工商总局评定为中国驰名商标。目前,“雪达”品牌主攻实体店,“婴本”品牌主攻线上,“卡伦奇”品牌主攻商超。

  “雪达主攻生产制造,而且具备一定的资本积累,产业发展基本成形,这给我很大的发展舞台,当然也有压力和挑战。雪达的优势在于拥有生产、设计、面料的全产业链布局,还有经验丰富的管理团队,产品安全舒适,指标不亚于国外标准,拥有忠实的粉丝。当然,作为一个劳动密集型企业,管理难度较大,不像高科技企业可以依赖技术致胜。企业现有的管理模式是适合生产制造企业,做好客户接待、产品保持管控、按照交期出货,已经做得十分规范。但我希望改变现有集团的创新氛围,走出现有的生产模式。在生产的基础上,我们增加了‘互联网+’的概念,主攻品牌发展。”张皓表示。

  雪达集团技术中心开发创新力量雄厚,配套研发和检测试验设施完备,研发出国家级重点新产品5项,拥有专利三十余项,被确定为省级技术中心、青岛市新型纤维应用研发专家工作站、青岛市石墨烯纤维应用专家工作站。雪达集团逐步涉足高新技术,邀请美国材料专家进行合作,投资600余万元研制用于航空、军工的阻燃面料。邀请日本专家传授染色、成衣等工序先进经验。与青岛大学商学院深度合作,多次举办培训班为员工授课。

  “雪达多元化发展主要是为了规避不稳定因素,以主业为主进行多元化。与此同时,在和海外战略合作伙伴的合作上,我也想进行一些改变,就是从‘客户需要我们做什么’向‘我们为客户做什么’转变。”张皓表示。

  基于此,雪达集团深度融入“一带一路”倡议,积极拓展海外市场,目前已经在柬埔寨投资建设了针织服装生产基地,在香港注册成立了雪达国际(香港)有限公司,在法国、意大利注册了雪达自己的品牌,并与巴基斯坦等国家建立了合作关系。

  按照规划,雪达集团将通过三步走,实施品牌强企战略。近期目标是与国际知名品牌合作,不断完善品牌运作机制,建立集团设计、生产、供应、销售于一体的品牌经营管理模式;中期目标是借助国际知名品牌带动创建雪达集团自主品牌,通过智能制造、“互联网+”,把雪达自主品牌打造成国内知名品牌;远期目标是实现自主品脾国际化,打造国际知名品牌。

  奥地利著名作家斯蒂芬·茨威格在《人类群星闪耀过》中写道:“一个人命中最大的幸运,莫过于在他的人生中途,即在他年富力强的时候发现了自己生活的使命。”

  在雪达几十年的发展史有一个不变的细节,就是每天7点钟,值班领导都要带队迎接员工入厂,这是公司成立时就开始的“流程”,为员工着想和品质苛求慢慢的变成了习惯。“让集团4000多人吃好穿好”这是雪达两代掌门人的行动准则和心中使命,树百年企业、创百年品牌,雪达两代掌门总认为自己做得不够、梦想依旧在路上。看了这些,我们可以深信——路已经不远。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