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棉厂和纺织女工,曾经是很长时期内济南人了解的词汇。济南的机器纺织业发端于1915年,1919年鲁丰纱厂建成,也便是后来的济南国棉一厂。
除了国棉一厂,济南还曾有国棉二厂、国棉三厂、国棉四厂等,而这4家棉纺织厂,可谓济南棉纺织职业的“四朵金花”,曾有过一段光辉前史。济南棉纺织业在鼎盛时期曾经有14家厂,坐落市区的国棉一厂到国棉六厂都是国有企业。
日本侵吞济南期间,成大(鲁丰)、仁丰、成通三大纱厂被劫掠,其他工厂和作坊因质料被日军操控,纷繁被逼歇业。日本屈服前,纺织业遭到空前损坏。1945年9月至1948年9月抗日战争成功后一段时刻,济南的纺织业曾一度复苏,工厂、作坊增加到133家,有员工6828人。因为反抗控制,社会经济溃散,至1949年前夕,企业债台高筑,濒临破产。
1949年后,济南纺织工业取得重生,欣欣向荣。1954年6月,工厂和作坊总计有375家,员工近万人。随后通过社会主义改造,私营公司完成公私合营,手工业合作化后,进行体系调整和改组兼并,到1962年仅天桥区辖区内就有纺织企业21家。1967年之后,新建企业和撤并转产企业相抵,净增15家,分为轧花、棉纺、棉织、印染、棉制品、毛条加工、毛纺、毛织、毛针织、棉针织、丝绸印染、丝针织、其他纺织等13个小类别。
国棉一厂全称为济南榜首棉纺织厂,坐落天桥区凤凰山路1号,原名鲁丰纱厂,后曾用名“成大纱厂”。1915年由潘复、蔡儒楷和靳云鹏等诸军阀一起建议,属官办性质,1919年正式投产。1948年济南解放后,建立“公营济南榜首棉织厂”。济南国棉一厂随后成为了山东省纺织业的龙头企业。
据《济南第二棉纺织厂厂志(1958-1985)》记载,济南国棉二厂从1958年9月28日破土动工,到1965年12月15日1.5万纱锭投入试出产,建造时刻7年有余,其间阅历了两次罢工缓建,总投资1772.5万元。1966年9月26日,细纱机136台(56576枚纱锭)悉数投入试出产。同年11月底,2050台布机投产。1967年1月,出产归入国家计划。济南国棉二厂投产后,产品为纯棉棉纱、棉布。1967年出产棉纱6399.18吨、棉布338925万米,完成工业总产值296.77万元,时有员工3224人。
曾经在天桥区东西丹凤街有一家棉纺厂济南第三棉纺织厂,也便是我们说的“国棉三厂”。而其前身,是仁丰纱厂。据相关史料记载,1948年9月24日济南解放后,华东财办接管了仁丰纱厂。同年11月6日,山东省公民政府出产部录用吴纪元为仁丰纱厂总经理,企业性质由私营转为公私合营。当时,仁丰纱厂占地194亩,厂区174.25亩,共有纱锭16644枚,布机240台,染机28台套,员工1820人。1950年7月,坐落仁丰纱厂东邻的公营济南纺织厂(山东穷户工厂)并入仁丰纱厂,并入土地29.5亩,纱锭1600枚和厂房辅机设备,员工199人。1953年,淄川鲁新纱厂并入仁丰纱厂。1954年10月1日,启用公私合营济南仁丰纺织染股份有限公司。
1957年8月9日,山东省高级公民法院对仁丰纱厂公、私股权及藏匿敌产一案作出终审判决,整理后的仁丰纱厂公私股权分别为公股51388股,私股8027股,公股占总股权的86.5%,私股占13.5%。1960年5月27日,朱德委员长曾到企业视察工作。1966年12月1日,“公私合营济南仁丰纺织厂”改为“公营济南第三棉纺织厂”。
国棉四厂也是一家老棉纺厂。据郇起鸿编著的《天桥前史背景和文明概览工业卷》记载,1933年5月11日,成通纱厂开工出产,当年获利6.8万元。但随着日军侵略,日本人操控成通纱厂,企业堕入飘摇曲折期。直到济南解放后,1948年10月15日才开端康复出产。1954年,成通纱厂纱锭达3万枚,并完成公私合营,济南成通纺织印染股份有限责任公司改为公私合营济南成通印染厂。1960年,公私合营济南成通印染厂与公私合营仁丰纱厂兼并,改称公私合营济南仁丰成通纺织厂,一起将成通纱厂染厂并入济南公民染厂。1962年7月26日,成通纱厂与仁丰纱厂分隔,10月1日康复原名。分厂时,成通纱厂悉数织布机留给仁丰纱厂,成通纱厂又变成单纺企业。1966年12月1日,公私合营济南成通纱厂改成“公营济南第四棉纺厂”,这也是“国棉四厂”的由来。1971年重建织布车间,更名为“第四棉纺织厂”。